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政治体制之一。可以说,西周的盛世与这两个制度的成功实施息息相关,且这两项制度深深影响了后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历朝历代的制度设计中,都能在某种程度上看到它们的影子。
我们首先谈到分封制,这一制度也叫做封邦建国,是西周的核心政治制度。西周实行分封时,主要将诸侯分为三类:同姓贵族、异姓功臣以及前代的贵族。这些人被封到不同地区,成为诸侯,管理各自的封地,建立起诸侯国。诸侯国虽然享有一定的权力,但必须履行对周天子的义务,定期上贡,并且要服从天子的指挥,提供军事支持。周天子拥有调动诸侯军队的权力,诸侯也有义务保卫周天子的统治。
然而,近些年来,历史学界有人提出,周天子的分封实际上是为了开疆拓土。学者们拿齐国、鲁国、燕国、楚国等地作为例证,认为这些诸侯国的初期发展经历了不少与当地土著部落的冲突,并且通过不断征战扩展了疆域,才最终站稳脚跟,成为了西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确,齐国的建立,姜子牙被分封到营丘时,经历了与莱国的激烈冲突,莱国原为商朝的属国,在周武王灭商后,成了周朝的敌人,企图在姜子牙尚未完全安定之前抢占营丘。姜子牙凭借着精锐的军队成功击败莱国,最终在营丘建立起齐国。
展开剩余69%然而,认为分封制是为了开疆拓土的观点显然存在一定的误解。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和分散王权,而不是单纯为了扩张疆土。首先,周天子的分封有严格的规定,土地的分配是按照爵位进行的,具体而言,分封的土地有三等标准:公侯方百里,伯方七十里,子男方五十里。也就是说,诸侯国的疆域是有限的,不可能像今天的一些国家那样随意扩张。如果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开疆拓土,那么周天子就不会对土地的规模进行严格限制。以齐国为例,姜子牙虽然成功击败莱国,但这并不意味着周天子赋予诸侯国的领土是可以随意扩展的。
再者,齐国被封在营丘一带,其实并没有原住民的强力占领,莱国的挑衅只是在姜子牙确立政权之后发生的。莱国作为商朝的属国,周朝灭商之后,必然成了周的敌人,莱国的行为也完全符合当时的政治局势。因此,齐国的建立并非周天子为了开疆拓土,而是基于稳固周朝的统治所进行的合理安排。
此外,西周初期总共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中大多数是姬姓贵族的后代。而这些诸侯国大多是在西周都城周围进行分封的,西周的疆域实际上并没有因为这些分封而大幅度扩张。如果周天子真如某些学者所说,目的是为了扩展疆域,那他应该将诸侯国封得更远,而不是在相对接近的地区进行分封。因此,扩展疆域只是在分封过程中,某些特殊情况下才产生的副作用,绝非周天子初衷。
至于分封的真正目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左传》中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一记载,这句话最早由富辰所说,意在说明周天子分封亲戚,就是为了藩屏王室,保卫自身的统治。这个动机源于西周初期的特殊国情,周朝并非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是商朝崩溃后的自然继承者。事实上,商朝非常强大,商纣王虽然暴虐,但其国力依然强盛,周只不过是商的一个小诸侯国。周武王凭借机缘巧合,联合其他诸侯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但周朝本身依然非常弱小,缺乏治理大国的经验,面临着如何管理商朝遗民、贵族和属国的难题。因此,周武王采取了分封制,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分封到原商朝的领土上,以便安抚民心,并利用分封安置原商朝的贵族和部落,稳定政权。
周朝的分封制正是为了防止内外的动荡,保卫王室。虽然分封出去的诸侯国有时会与周围的部落或其他诸侯发生冲突,但这并非周天子的初衷,更多的是分封制在实施过程中的自然结果。至于日后的战国七雄,最终的疆域变化,是经过了多次的权力斗争、战争和时间的推移才形成的,绝非一开始分封的目的。
综上所述,西周的分封制度,远不是为了开疆拓土,而是为了稳固和巩固统治,保证中央权力的稳定,防止周边的地方势力威胁王室。而扩展疆域,更多的是历史进程中的副作用。
发布于:天津市红腾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