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薪资待遇,与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并没有密切关联。教师更在意的是工作环境、职业领导力和职业发展空间。教师的压力来源在于花费大量的时间制定计划、批改卷子以及参与行政管理。”今天(3日)在沪举行的“2025年中小学校长国际研讨会”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与技能司司长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公布了最新的一组调查结果。
在教育界,安德烈亚斯素有“PISA之父”之称。此前,他就曾在公开场合透露,随着影响教育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PISA测试(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评估标准也在发生改变——除了学业表现之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适应力、幸福感、抗挫力,包括与同伴的关系、处理学习和生活的平衡等其他综合指标。
PISA再次印证:学习时间≠学习结果
PISA测试每三年评估一次。昨天的研讨会上,安德烈亚斯对2022年PISA测试的相关结果进行深度分析。三组数据耐人寻味:日本学生在阅读、数理方面的表现都很优秀,但在心理健康、能动性、做事的投入性上的表现差强人意;秘鲁学生在学业上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但他们在心理健康、能动性、复原力等方面的表现很突出。
相比之下,丹麦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都相对均衡,不仅在学业水平上表现不俗,在社交能力、心理健康、复原力、学习主动性等方面得分都很高。
“学习时间≠学习结果!”安德烈亚斯再次用数据说话。瑞士学生每周平均学习时间小于30个小时,而摩洛哥学生每周学习时间超过50个小时,但他们的学业表现却截然相反。“在我们看来,相比学习时长,学习环境的质量才是影响学习结果的重要因素。”安德烈亚斯说。
在解读这一组数据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永智也谈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中国的教学体系中,老师更习惯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方式和内容,使得学生达到几乎同样的教育水平,但每位学生未来面对的职业选择是不同的,教育必须做出改变。李永智说,未来更呼唤“有弹性”的教育。所谓的“弹性”,包括教育的时间、方式和内容。
李永智院长发表《AI重新定义教师》的演讲
高质量师生关系,应纳入教师评价
在OECD的标准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熟悉程度、是否有不断学习的自驱力,以及对工作是否有归属感成为重要的衡量指标。在安德烈亚斯看来,在如今的学习过程中,师生应该成为合作共同体,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比如,学生常常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上一门学科,从而在这门学科上有良好表现。
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相比人类老师,人工智能善于“掌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可在技术层面持续广泛地支持学生的学习进展。但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也有薄弱环节,如它看不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过程,也不会像教师一样在真实面对学生的过程中建立情感链接。故此,不少专家认为,在评价高质量的师生关系时,可进一步将引导学生形成思辨能力和自我驱动能力作为参考项纳入教师评价,因为这些才是一位教师真正应该实现的教育价值。
教师薪资与工作满意度之间,不存在强关联
那么,从教师群体出发,他们真正关心的是什么?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师从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OECD的调研结果显示,虽然教师要花费不少时间与学生沟通和授课,但这并没有给教师带来太多的压力,而真正影响教师工作幸福感的,是写各种所谓的“计划”,以及在填报各种表格中花费的时间。
让很多人意外的是,调研结果也显示,薪资待遇与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之间,并不存在“强关联”。安德烈亚斯也列举了相关数据:在韩国,教师的薪资待遇很不错,从业幸福感也很高。但在美国、芬兰等国家,教师并没有很高的薪资待遇,但从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和满意度却也很高。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王洋表示,在任何国家,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或许都不能算作是一个高收入的群体,但均应满足教师拥有体面的工作和生活。“不论在什么时代,从教者跟一般从业人员最本质的差异在于,是否有对教育事业崇高的使命感,是否有情怀和责任感。有了这些,教师就会是一份令人感到满意和幸福的工作。”
红腾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